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
2009年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要点
信息来源: 发文日期:2009-03-30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华诞之年,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之年,是全市公安机关的规范执法年,也是深圳大运会安保工作全面启动之年。我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的部署,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指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为中心,以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规范执法行为为抓手,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关键,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突出重点、找准亮点,不断更新道路交通管理理念,大力推进交警队伍建设,努力开创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总体目标是:开展“四大工程”建设,确保“三个下降”和实现“五个提高”。开展“四大工程”建设,即开展道路畅通工程建设、交通安全工程建设、便民服务工程建设、规范执法工程建设;确保“三个下降”,即确保交通事故四项指数进一步下降、星级交通拥堵数量进一步下降、交通参与者违法率进一步下降;实现“五个提高”,即实现执法质量进一步提高,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出行意识进一步提高,交通科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对交通管理工作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交警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从提高通行效率上下苦功,落实道路畅通工程,确保全市交通秩序有改观
具体目标: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合理调整交通流、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强化交通控制系统、落实交通勤务等措施,确保主干道车速稳中有升,早晚高峰主干道路交通畅通,晚高峰主干道路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日平均车速不低于30公里/小时;力争不发生长时间、大面积的交通拥堵,确保将交通状况控制在市民可承受范围内,交通秩序进一步改善。
1.继续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积极参与市政府开展的道路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改造交通瓶颈路段,打通小区微循环;对全市交通组织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小区功能已经改变、新开发商业区或住宅小区、拓建或新建道路等交通环境发生变化,需要调整交通流或采取设置单行线等措施的,提出方案呈报政府审定批准后实施;通过调整交通流、采取设置单行线、允许社会车分时段使用公交车道等措施,减轻主干道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2.规范静态交通管理,缓解道路停车难题。会同规划、税务、工商等部门,督促指导各停车场(库)完善停车标志、标线,对擅自改变使用功能的停车场(库)限期进行整改,恢复停车位;对在小区道路私自设卡收费的予以取缔;进一步完善停车场车辆监控管理系统工程建设,实现停车场车辆基础数据的联网上传和网格化布控系统比对等功能;对在部分次干道、支路、区域等规划临时性、时段性停车位、停车场进行可行性调研;在各区选择2条以上有条件的道路,开展分时段开放路边停车位供群众临时停车试点工作,成功后在全市推广。
3.完善道路基础设施,解决交通硬件问题。以“科学规范、方便市民”为原则,完善全市道路指示、指引性标志标线,形成科学规范的指路系统;建立交通标志、标线的定期维护更新机制,力争年底前福田、罗湖两区市政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率达到100%,南山、盐田两区主干道交通标志标线和路口红绿灯设置率达到95%以上,原特区外交通设施按照支队制定的三年(2008—2010年)规划完善方案,完成一片,开通一片,争取主要、突出的交通问题优先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设施,确保全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单位周边道路标志设置率达100%。
4.强化交通控制系统,发挥科技管理效能。充分发挥区域交通控制系统效能,完善SMOOTH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优化信号配时,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扩大区域协调控制的覆盖面;组织对大运会智能交通系统进行研究与开发,为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做好准备;配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配套交通监控工程,更好地发挥交通监控对道路畅通的疏解作用;进一步推广使用倒计时型红绿灯,年内增加100个路口倒计时器,确保我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确化和人性化,科技含量更高。
5.完善指挥信息系统,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配合市局TETRA数字集群系统建设,做好终端设备采购和调度台建设,为支队全面应用TETRA数字集群系统做好准备;延伸盐坝高速公路坝岗段无线信号覆盖,完善支队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改造、升级现有的信息网络,整体提升交警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满足承载多种业务和功能的需求;增加警务终端500套,争取达到支队2/3警力配备的标准,并对系统进行升级和功能扩展,争取通过警务终端实时查询到民警所需的所有业务信息;完善支队、大队、中队三级指挥系统建设,利用GPS、GIS等现代科技,升级改造支队各类业务系统,对接警、调度指挥、处警、勤务考核、绩效评比等交警业务进行整合,形成涵盖交警大部分日常工作、资源共享的综合业务平台,提高交通事件处置和交通保障工作的指挥调度能力。
6. 调整完善工作措施,提高排堵保畅能力。对重要交通节点和高峰期主干道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承诺时间进行调整,一类路段赶赴现场的承诺时间修订为白天8分钟、晚上13分钟,确保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大队根据辖区道路交通拥堵状况,确定2条以上交通状况良好、交通拥堵发生少的道路/路段作为2009年畅通“示范路”;各大队辖区确定3个以上重要路口的高峰指挥岗台作为交通“示范岗”,进一步提高见警率,保障道路全天候交通畅通;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难点、节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理,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市道路的行车速度和道路通行情况,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进行监督。
二、从提高安全系数上下苦功,落实交通安全工程,确保事故预防工作有成效
具体目标:通过落实事故预防责任、加大交通严管力度、广泛开展社会化宣传、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等措施,确保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其中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以上;争取不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
7.落实事故预防责任,注重发挥部门合力。进一步发挥“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联合行动”的预防交通事故机制作用,落实预防事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管理职责,完善考核办法,重点推动各区预防事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的发挥;市、区、街道办、居委会以及支队、大队、中队与辖区营运车属单位层层签订“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建立中队、大队、支队三级事故预防工作机制,通过中队、大队设立专职事故预防民警排查辖区事故多发点段等方式,全面推进事故多发点段的排查治理工作;通过市委、市政府的力量,动员全市各企业单位重视交通安全,管好本单位内部的车辆和人员;促请市政府加快非机动车立法,力争早日出台《深圳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形成对非机动车管理的合力。
8.狠抓车辆源头管理,预防群死群伤事故。以防止营运车、危险化学品车、校车、泥头车交通事故为重点,全力抓好春运、清明、五一、端午、十一、元旦期间的交通安全检查和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工作;积极促请市委市政府建立完善泥头车管理的长效机制,抓好建筑工地、水泥沙石供应场等源头的泥头车运输管理;会同教育部门加强校车及其驾驶人的管理;通过完善客运单位驾驶员档案库和客运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数据库、落实客运单位交通安全责任追究和事故倒查制度、实施营运车辆及驾驶员“星级管理”制度等多种手段,从根本上降低客运车辆的交通安全隐患;采用科技手段加强对强制报废解体场的监督管理,严防报废车辆再次流入社会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9.营造交通严管氛围,消除道路事故诱因。重点查处机动车超速、客车超员、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遏制由于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加大对车辆涉牌、涉证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努力减少假牌、套牌、遮挡号牌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快完善交通管理“黑名单”库的使用管理工作,通过与市政府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对交通管理中的“重点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做好“禁摩”、“限摩”工作,进一步扩大原特区外“禁摩”范围,促请市政府在“禁摩”政策上有根本性突破;保持对非法营运活动的高压态势,依法履行交警部门在查处非法营运活动中的职责;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落实《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办法》,鼓励群众举报重大交通违法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维护交通秩序的氛围。
10.认真治理事故黑点,多措并举预防事故。做好2008年事故多发点排查工作,制订具体的整治工作进度表,积极促请市、区政府和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开展治理工作;结合排查出的近年发生伤人以上交通事故较多的路段,在各辖区大队确定2条以上道路(路段)作为交通“严管路”,实行全天候电子监控,从严整治车辆重点违法行为;建设完善全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的车牌自动识别、电子警察、区间测速等各个系统,在原特区外增设340个视频监控点,在高速公路新增84个视频监控点,通过视频全线覆盖,实现对我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设施,通过设置黄闪灯、新增人行天桥、加高中间分隔护栏、修建完善高速公路防爬网等措施,预防和减少行人与车辆争道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11.提高事故处理质量,加大逃逸案件侦破力度。以贯彻实施新的《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和广东省《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规则》为契机,制定交通事故现场处置和现场勘查工作规范,进一步完善交通事故审核、复核制度和复杂疑难案件专家组会审制度,定期对事故处理岗位民警开展培训,提高交通事故执法办案的质量;与周边城市交警部门建立快速联动的查缉机制,与刑侦、行动技术等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和交通逃逸事故督办机制,对恶性逃逸事故由支队实行挂牌督办;拓宽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线索渠道,对提供线索人员和侦破有功人员予以奖励;加大路面查缉交通肇事逃逸机动车和驾驶人的力度,努力使逃逸案侦破率达到70%以上,死亡交通事故逃逸案侦破率达到50%以上。
12.扩大“五进”广度和深度,促进社会化宣传。以“五进”工作为突破口,探索交通安全宣传新思路,通过举办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月、开展互联网宣传、与群众互动等多元化手段,丰富和创新交通安全宣传形式;以市预联办为依托,促请市政府将交通安全宣传责任分解到各区和职能部门,促进宣传工作社会化;将支队交通安全宣传责任层层分解到大队(处)、中队(科),分解到每位民警,采取分区、包片、挂点的方式,使全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全面列入宣传范围;加大对中小学生、驾驶人、劳务工等重点人群的宣传力度,争取将交通安全教育内容编入中小学生课本,确保全市交通安全社区建设率达100%,学生和机动车驾驶人教育覆盖率达100%,300人以上企业的员工和劳务工教育覆盖率达80%以上。
三、从提高群众满意度上下苦功,落实便民服务工程,确保窗口服务质量有口碑
具体目标:通过进一步改善窗口服务质量、公开办事程序、简化办事环节、主动上门服务、加大对交通热点问题的整治力度等措施,力争群众满意率不断提升,信访投诉量不断下降。
13.规范机动车和驾驶人管理,改善车管服务质量。运用科技管理手段,进一步完善驾驶人考试管理系统,在考试车中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加大驾驶人科目考试工作监管力度;在全市机动车安检机构推广核发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远程监控系统,规范机动车检验工作;完善车管民警进驻驾校制度和“车管所联络员”制度,继续推行驾驶人考试违纪违法行为的举报制度,纠正驾驶人培训、考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加强车管业务代办工作监督管理;加大对套牌车的查缉力度,推出为被套牌的车主提供备案、添加识别标志、转户服务等便民措施,主动帮助合法车主避免受到假牌、套牌车侵扰。
14.拓展便民服务项目,提高交管工作效率。开展窗口“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活动,提高办事效率;继续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通告有关政策法规,提醒办理事项,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对交警局互联网门户网站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各类业务办理流程、违法图片查询、业务表格下载、实时交通情况演示等功能;根据市政府要求,在互联网门户网站增加交警业务网上受理、办理结果查询等功能;推行交通违法当事人网上查询和缴纳交通罚款的措施,节省群众处理交通违法时间;利用手机短信、邮寄等多种形式,在驾驶证换证、车辆报废等车管业务办理前告知群众,扩大交通违法邮政告知范围;将异地车违法、机动车年审业务等纳入告知范围,提高妥投率,方便车主和驾驶人及时获取交通违法、机动车和驾驶证管理等相关信息。
15.建立交通救助服务,为市民开辟“绿色通道”。推出向危重病人、特殊群体和符合条件企业等对象提供快速救助和交通引导服务,切实帮助需要特殊交通服务的对象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开辟校园交通安全保障线,做好中考、高考和学校开学期间的交通安全保障,为学生日常上、放学提供过街引导服务;组建交通义工服务队,为市民群众提供道路指引、过人行天桥或地下隧道等方面的帮助。
16.完善事故救助机制,兑现快速处理承诺。在具有事故处理权限的大队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申请窗口,规范救助基金的申请和发放程序;完善轻微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工作规范,促请有关部门将《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及保险快速理赔的规定》上升为政府规章或地方法规,推动在宝安、龙岗、光明新区建立“快处快赔”理赔点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交通事故紧急抢救联动机制和重特大交通事故快速反应预案,切实提高交通事故急救的综合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缩短抢救伤员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落实交通事故快速出警和快速处理社会服务承诺,力争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率原特区内(含高速公路)大队达到95%以上、原特区外达到85%以上,赶赴现场时间准点率达到98%以上。
17.引进多元化执法措施,提升交警服务形象。继续推进“敬告式”执法工作,对情节轻微、未影响道路安全通行的交通违法行为实行提醒和教育后放行的措施,将“先罚后教”的执法方式转变为“先教后罚”;对非动车驾驶人、行人等特殊交通群体采用“疏”的办法,以教育为主,引导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使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设立交通热点、难点问题受理岗,有效组织各大队和相关业务部门对群众投诉较多的机动车违停堵塞道路、乱鸣喇叭、尾气污染、违规使用灯光等交通违法行为及时开展整治,对道路设施不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不清晰等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民有呼,警有应”。
18.完善警务公开制度,落实信访维稳工作。通过采取互联网、依申请公开等多种形式,依法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和执法文书,维护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施办法,规范审批程序;规范非处罚类的行政管理行为,改进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做到便民利民;着力解决当前事故处理工作方面因现场勘查不仔细、调查取证不规范、责任认定不准确、逃逸案件侦破不及时,以及车管工作方面群众满意度不高、非法中介未能根治等问题而引起的信访问题;落实支队、大队两级领导接待日制度,执行“接访、办理、倒查”三项接访处置规定,确保上访渠道畅通和信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以“五进四送”(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进学校,送温暖、送平安、送法律、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从提高交警形象上下苦功,落实规范化执法工程,确保警民关系更和谐
具体目标:通过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和制度规范、加强教育培训、健全执法过错追究责任制等措施,确保民警执法能力、服务意识、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力争不发生明显偏离事实的执法认定和处罚,力争行政复议数量控制在500宗以内,行政诉讼案件控制在60宗以内,且败诉案件争取不超过5宗,争取年内实现队伍违法违纪违规和群众信访投诉减少20%,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对我市交警队伍问题零曝光,努力实现李铭局长提出的“成为全市人民群众最满意的警种”的目标。
19.抓好执法资格培训,提升民警业务水平。组织纪律作风教育活动,开展“大学法、大考法”等执法资格考试和认证活动,将“执法中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等要求贯穿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始终,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增强法制观念和群众观念,使民警参加普法培训率达到100%、执法资格考核达标率达到100%;开展交通事故处理技能大比武、事故处理和车管业务培训班、建立“师徒制”等练兵模式等措施,提升民警交通管理业务知识水平,提高执法办案质量,规范执法程序,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随意性和不规范问题;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执法质量考评、执法问题预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执法不公问题的发生,确保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20.深化勤务制度改革,探索智能交通勤务模式。认真执行支队《勤务管理办法》,落实岗位职责,严格考核奖惩,充分发挥制度管人的作用,有效提高路面见警率、在巡率和管事率;探索与交通流和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特点规律相适应的动态勤务模式,总结推广福田大队“一警多能”的勤务改革模式,把原特区内勤务改革成果逐步推广到原特区外,提高整体交通勤务工作水平;总结推广广深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管理勤务模式和福田、口岸大队“警力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试点工作经验,利用现代数据通讯技术实现扁平化指挥、警力投向与投量的精确化,全面建立以科技为主导,智能交通管理为抓手,人力资源为链条的智能交通勤务模式。
21.完善警务考核方式,建立科学考评机制。进一步强化警务管理工作,继续完善支队对大队、大队对中队、中队对民警的三级考核体系,开展对科所队和民警日常执法质量考评工作,促进基层管理考核机制的形成;积极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完善警务考核方式,变单纯查勤查岗为检查交通管理效能,变单纯考核民警是否到岗到位为考核工作绩效,将民警见警率、管事率、管理效果、快速反应能力和执法被投诉情况等项目纳入综合考评内容,体现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实效性;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资源,对各单位警务考核数据实时汇总,实现警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根据每月考核情况,评选规范执法示范单位和执法标兵,推广优秀单位和民警的工作经验,树立良性竞争的工作机制。
22.创新执勤执法形式,提高民警工作效率。在推行宽严相济执法方式的同时,加大科技在勤务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发挥PDA(警务通)作用,即时了解全市警力布置情况、工作状况;利用PDA实现接处警工作的信息化,由指挥中心接报警后将出警指令发送到民警的PDA上,民警到场后通过PDA向指挥中心报告处警情况;在福田大队和口岸大队进行试点,试行民警抄牌全部使用PDA操作的执勤方式,实现“无纸化”抄牌,进一步规范民警执法行为,节省书写和录入环节时间,减少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增加流动综合执法车、增加视频监控抓拍系统等措施,加大利用科技手段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力度;在支队管理的所有扣车场实行电脑化管理,建立严格的台账制度,强化对暂扣车辆的规范管理;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通管理需求,组建各种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整治队伍,灵活科学地使用警力、发挥最大效力。
23.坚持从严治警理念,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按照“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将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紧密联系起来,在文明执法的同时牢固树立警察权威;建立常态化的队伍管理机制,在执行《交警队伍管理六条规定》的基础上,成立支队法制委员会和各大队、处的法制工作小组,完善各大队、处法制员制度,强化法制审核把关,提高执法和案件处理的透明度;严厉查处执法中的违法违纪案件,重点查处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失职渎职、权钱交易以及其他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加强与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纪检等部门联系,形成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建立民警个人管理档案,强化对民警8小时外的管理,力争不发生民警违法犯罪案件;从抓民警敬礼、报告、接听电话、执勤警容警姿和文明规范用语入手,规范民警的行为举止,坚决杜绝“冷、硬、横、推”的现象,树立交警良好的职业风范。
24.坚持落实从优待警,强化基层保障工作。在支队主页设立论坛和信箱,开通法律服务热线,对民警反映的问题争取做到“件件有跟进,事事有回音”;树立为基层一线民警服务的观念,通过建立机关服务基层执法的经常性工作机制,组织媒体宣传报道一线民警好人好事,做好民警医疗保健、社会保险和伤病慰问工作,解决民警子女家属就业、小孩入学问题,有计划地安排民警休假等,穷尽办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基层单位的基建工作,改善基层大队、中队装备条件,加大警用车辆和科技装备的配备,确保各种查车执勤装备和民警防护装备齐全;继续做好警用巡逻车、摩托车、警卫开道车的报废更新工作,优先充实到基层大队、中队;建立高效的处理保护机制,切实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充分保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